|
苓雅區是苓雅寮、過田仔、五塊厝、林德官四個部落所組成。
「苓仔」是漁網之名,「寮」簡陋小屋,苓仔寮乃臨高雄港之漁民補網藏網之所之意;「過田仔」乃該地區為廣大農田,居民進出需越「過」阡陌縱衡的「田」埂而得名;林德官介於過田仔與五塊厝之間,其地名淵源之說有二:一為此地原為林姓所墾殖卜居 之地,一為此地原為竹林區以「林竹竿」名之,依其諧音取名為「林德官」;五塊厝是苓雅區最東側的部落,明鄭時期張、王、吳、方及陳姓隨軍來此拓荒,建五間 茅舍於此而得名。
為順應時代的變遷及便於行政管理等因素,區界及里別亦幾經變革,目前本區六十九個 里,是高雄市龍窟福地、人才會萃的健康文化貿易城。
苓雅為古街之一,鳳山縣采訪冊云:「能雅寮街逐日成市。」本區是由苓仔寮、過田仔 、林德官與五塊厝四個部落所組成,地形東西寬長,南北狹窄,成「如意」狀。大正九年(一九二○)設立高雄州,撤廢苓雅寮區役場,本區併入高雄郡高雄街。大正十三年(一九二四),高雄街升格為高雄市,苓雅寮、林德官、過田仔均列入市域,而五塊厝則隸於鳳山街。昭和十年(一九三五),擴充高雄市行政區的編制,苓雅寮、過田子均設區役場;昭和十五年(一九四○),五塊厝從鳳山街劃入市區,又增設五塊厝區役場。
|
|
|
二戰前的區域沿革
光緒十一年(一八八五),能雅寮隸於鳳山縣大竹里;明治三十年(一八九七),受轄於鳳山縣打狗辦務署;翌年,受轄於鳳山辦務署。
明治四十二年(一九○九),成立打狗支廳時設置苓雅寮區,區役場(即區公所)設於大竹里苓雅寮莊,轄屬計有大港、三塊厝、林德官、大港埔、前金、苓雅寮、過田仔、戲獅甲、前鎮等莊,而五塊厝則另隸於鳳山支廳七老爺區。
二戰後的區域沿革
二戰後,合併苓雅寮、過田仔、五塊厝、林德官四個部落成立第五區公所。民國卅五年,調整行政區域,取「連」續幽「雅」之義,定區名為「連雅區」。民國四十一年一月一日,依照高雄市議會第一屆第二次大會決議,恢復原名,改稱「苓雅區」,區公所設於仁智街一六九號。即至民國八十七年十月廿五日本區行政大樓竣工,遷至現址(民權一路八五號四、五樓)。
|
|
|
苓雅區是由苓仔寮、過田仔、林德官與五塊厝四大部落所組成,百年前茅寮陋屋處處,今已全被摩登大廈所取代。今將苓雅龍窟的毓秀聚落群分述如后:
(1)苓仔寮:苓雅在打狗時代為農漁兼俱的村落,連橫的臺灣通史載云:「莊瀕海,與旗後望,耕魚並耦,僅一寒村。」苓雅的「苓」字,據辭海註:「藥草名,與蘦通,大苦也。」又據爾雅註:「大苦,甘草之別名。」難怪民間望文義,謂此地曾盛產「苓草」,可治百病。
其實苓仔寮的「苓」,原書為「笭」,笭仔為捕魚的網罟。苓仔寮又書為仔寮,是漁民卜居及搭蓋寮屋收藏羅網之所。後人以其地名欠雅,取名為「能雅」,又改「連雅」,旋再為「苓雅」。又因該地沙灘突出似洲渚,故又名「苓洲」。
苓仔寮舊志寫作「能雅寮」,為古街之一。昔時為前鎮港之一部,最初有許姓者在此設置市場,而日漸繁榮。如采訪冊地輿篇:「大竹里能雅寮」之載,又云:「能雅寮街逐日成市」。
又據「淡、新、鳳三縣簡明總括圖冊」記載,光緒十一年臺灣著手建省,需用浩繁,巡撫劉銘傳鑒於臺灣民間隱田特多,因奏准「量丈田畝,清查賦稅」以增加收入,並藉以建立土地制度之基礎。此項工作,計自十二年四月開始籌備,迄十八年五月結束,先後歷時六年之久。今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尚藏有淡水、新竹、鳳山三縣圖冊抄本各一帙,其圖冊書苓雅寮為「林竹寮」,顯示時的茅舍簇簇,隱約蘊藏在萬綠的竹叢中,別有「苓洲晴景」的風味。
通常將苓仔寮的舊部落分成兩部份,分別稱為頂寮與下寮,東半部靠近過田仔的地方,地勢較高,叫做頂寮;西半部靠海地區,地勢低窪,叫做下寮。瀕臨港口的苓雅寮,由於碼頭的興建與儲油槽的設置,腹地侷促,日漸沒落。
苓雅油庫順沿至十七號碼頭,是當年築港的淤泥填墊的低窪新生地,斯地在二次大戰前是全區最繁華的地方。為了防止淹水,樓基起碼墊有一公尺高,成為特殊的景觀,但均毀於戰爭末期。戰後違建林立,簡陋的木屋與雜亂的茅房在窪地隨處搭蓋,由於住宅低於溝渠,袛要一陣驟雨,宛如黃河泛濫,滾滾溝水破門而入,成為名符其實的「龍窟」。
四十年代的苓仔寮屋漏偏逢連夜雨,既嚐水患之痛,又遇到處「碰壁」寸步難行之苦。村落臨海的西、北側,原有碼頭大道暢行無阻,碼頭竟以安全顧慮為由,築起一堵既高又長的圍牆,且掛起「行人止步」的紅燈,把路切斷了;南側油槽也築起高牆,不准通行,路也堵死,唯一剩下的通道,僅有成功路一面罷了。況且矮屋倚高牆,晴天擋風,熱不可耐;雨天堵水,一雨成災,環境之惡劣,不言而喻。尤其「禁建」更害苦了苓雅寮,新屋不許建,燬於戰火的建物不許修,觸目所見,盡是斷垣殘壁,一片淒涼景象。戰後災區,迄四十年代末期尚未復原者,全臺僅此一地,當時的苓雅寮是二次大戰遺跡最道地的「標本」,可媲美廣島的原爆紀念館。
所謂「風水輪流轉,十年河東,十年河西。」新社區興起,也抹去了戰爭的痕跡,取而代之的大廈櫛次鱗比,車水馬龍,如青年、四維、三多、中正、中山、中華...等寬廣大道,縱橫交錯,而高速公路亦貫穿本區,頓成交通便捷的地區。
(2)過田仔:過田仔、林德官、五塊厝原本都是一望無際的荒涼田野。過田仔在清領初期僅有許、蔡、王、林、鄭五戶人家在此墾耕,由於苓雅寮的發展到了極限,須越「過」阡陌縱橫的「田」埂,向綠野平疇的東側拓展,遂以「過田仔」名之。高雄市志地理篇云:「因該地農田遼闊稱著,故名。」農田遼闊屬實,但「農田遼闊」就叫「過田仔」,讓人無法苟同。過田仔,清領時期屬大竹里。臺灣割讓日本後,於明治三十年(一八九七)五月廿七日改革地方行政區域,過田仔屬鳳山縣打狗辦務署管轄;翌年地方行政組織縮編,改隸台南縣鳳山辦務署大竹里轄屬;明治四十二年(一九○九)再度改革地方政制,隸於臺南廳打狗支廳苓雅寮區。
大正九年(一九二○)徹底改革地方行政區域,隸於高雄州高雄街。大正十三(一九二四)年升街為市,隸於高雄市役所轄管。昭和十年(一九三五)設置過田仔區,大字過田子,二戰後,苓雅寮區、五塊厝區、過田仔區合併成「連雅區」。
本市在高雄築港後,日人亦在過田仔的日中里一帶,設置日本的移民村,名謂「日出村」(Hinode),寓有「旭日東昇」之義。
過田仔的意誠里,原為唐榮鐵工廠的廠地。民國五十九年唐榮遷廠後,已成為電影院與商店街,是發展潛力渾厚的地域。
(3)林德官:林德官介於過田仔與五塊厝之間,其地名的淵源,高雄市志認為源於墾殖住居的地名,其志云:「原為林姓所墾殖卜居之地,故名」但據鳳山縣新舊志及采訪冊,均書為「木竹竿」屬大竹里。故據其原始名稱,其地原為荒涼的竹林區,旋依其諧音取名為「林德官」。清光緒清丈土地完成的「簡門總括圖冊」編地名為「林德觀」,故林德官的地名,已是日治時期的名稱了。
林德官自從師範大學及市立文化中心設立後,已從農村形態轉變成為大樓林立的藝廊與高級住宅區。
(4)五塊厝:五塊厝是苓雅區最東側的部落,明鄭時期張、王、吳、方及陳姓隨軍來此拓荒,建五座茅舍於此而名。
本部落雖在明鄭時期開始拓墾,但地域甚為遼闊,故大部份地區在清領後仍處於荒涼的狀態。直至曹瑾興修水利建築「曹公圳」,荒地雖陸續闢耕,卻仍覺「地曠人稀」有人力不足之憾,故闢耕地域僅局限於今的運河及建國路邊綠地區。但現在的五塊厝,瞬息萬變,已成為一個人煙稠密的住宅區,是苓雅四個舊部落中,人口最多的地方。
|
|
|
苓雅區公所在高雄市素有「首善之區」的雅稱,不但人傑地靈,也是由舊部落轉型走向現代化社區最成功的區,區內居民生活品質由最早期樸實的農漁村兼俱的環境,提昇為文化氣息濃厚的確「文藝特區」,集精華於一區。
苓雅區在打狗時代為農漁兼俱的村落,原名為「苓仔寮」,又書為「 綾仔寮」,因後人以其地名欠雅,而取名為「能雅」,日治時代,改為「連雅」,民國四十一年改稱「苓雅」。
苓雅區由苓仔寮、過田仔、林德管與五塊厝四個舊部落所組成,地形東西寬長,南北狹窄,成「如意」狀,位居全市幾何中心位置,面積八點一五二二平方公里,區內居民教育程度普遍較其他各行政區高。
談到苓雅區人傑地靈,便會聯想到過去曾出過幾位顯赫的人物,像高雄大家長陳啟川,鋼鐵大王唐榮、順和行的陳福謙,殖產先覺陳中和,榮祿大夫陳日翔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,也是老一輩苓雅人引以為傲的。
苓雅區內的一級機關除市府大樓外,還有財政部國稅局,國軍英雄館,陸軍八○二醫院,還有規模最宏偉,歷史最悠久的醫療機構-民生醫院、凱旋及國內第一家市立中醫院均設於此。
在教育機關與大型文教設施方面,苓雅區可說是一等一的,區內有國立高雄師範大學,市立啟智學校,市立文化中心,中正體育場、技擊館等社教場所,不僅帶動全區的文藝氣息,更帶動了苓雅區的繁榮。
除此之外,自高雄市改制直轄市後,苓雅區中心點的文化中心,西南角的三多商圈,西邊的高雄港碼頭等地區,都逐漸蓬勃發展,成為全市的精華商業區。
近年來,市府於光榮碼頭至新光路沿線規劃與興建多項公共設施,包括環狀輕軌、世貿會議展覽中心、圖書總館、高雄港埠旅運中心、海洋文化流行音樂中心等,奠定「亞洲新灣區」的發展實力,未來將成為高雄最具代表性及最亮眼的新地標。
|
|